- 明途周报
- Posts
- 美国下岗潮 - “铁饭碗”碎啦? | 特斯拉翻车 | 核能风口来了
美国下岗潮 - “铁饭碗”碎啦? | 特斯拉翻车 | 核能风口来了
明途周报 - 2025年3月17日

“哐当”一声,“铁饭碗”碎了,下岗潮来了
他们曾经是国家的脊梁,是社会的栋梁,如今却成了时代的弃儿。“
美国政府又搞大动作了 - 特朗普政府为了“精简”联邦机构,计划裁掉多达25万的政府工作岗位,未来还要继续砍。单是国税局(IRS)可能就要砍掉一半员工,而国防部和退伍军人事务部也要裁掉几万人。这不仅仅是华盛顿的事, Wolfe Research 研究公司预计,每裁掉两个政府岗位,私营企业可能也会跟着少一个工作机会。
裁员的幕后推手是谁?
这波大裁员的幕后主导者,是由马斯克领衔的 “政府效率部”(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, DOGE,没错,和狗狗币缩写一样)。他们的目标是消除政府机构的“臃肿、浪费和低效”,但批评者吐槽说,这操作太随意,连关键岗位和重要公共服务都被砍了。裁员后出现了一系列骚操作:有些人被开除后又被召回上班,远程办公的员工被要求回办公室,结果办公楼连自来水都喝不上……更离谱的是,这场裁员风暴已经引发了一连串法律诉讼,政府和被裁员工打起了官司, 尤其是在华盛顿特区和弗吉尼亚这些靠政府工作养家的地方.
私企也不好过,大厂裁员潮继续
政府在裁员,私企也没能幸免。过去一年内,美国科技公司已经裁掉了15万岗位,微软、思科、英特尔、特斯拉等大厂纷纷“优化”员工。连星巴克、雅诗兰黛这些消费品牌也没能幸免,大规模缩减员工。最终的结果就是,整个就业市场越来越不稳定,失业救济申请的人数越来越多。
机遇还是坑?中国投资者要看清形势
对中国投资者和企业来说,这可能是一个“危”与“机”并存的时刻。政府裁员意味着监管可能会松动,一些市场准入门槛可能降低,对想进美国市场的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。但另一方面,经济下行、失业率上升、政治环境不稳定,也意味着市场风险在加大。如果想趁机布局美国市场,得看清形势,做好风险评估。
这场裁员潮,像不像90年代的国企改革?
如果把时间拨回90年代的中国,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?当年中国进行国企改革,一大批工人下岗,很多家庭一夜之间失去了稳定收入。短期来看,这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,但长期来看,市场化改革推动了经济增长,也催生了一大批个体户、民营企业和互联网创业者。如今美国的这波裁员潮,也可能带来类似的冲击和转型,问题是 - 美国能扛得住吗?
重点总结:
美国政府这波裁员不仅是省钱,更是在改变整个经济格局。
私企大厂也不好过,失业潮正在扩大。
对中国企业来说,这是个机会,但也藏着风险。
90年代中国的国企改革给了我们很多借鉴,看看这回美国怎么应对。
这场经济风暴下,谁能活下来,才是关键!
正如老子所说:“治大国若烹小鲜。” 政府的平衡术很重要,光想着省钱,最后可能把自己搞崩。美国这波裁员潮,真能“提效降本”,还是在给自己挖坑?咱们拭目以待!
话说美国公务员真有那么香?工资高不高?工作稳不稳?比咱们的公务员待遇咋样? 🤔💰
别猜了!我们最新发布的 “明途智见”独家报告《美国公务员大揭秘》 带你深度拆解联邦公务员的薪资、待遇和铁饭碗真相!
特斯拉翻车了?曾经的神话,如今的烫手山芋
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”
曾几何时,马斯克=创新,特斯拉=未来。可如今,特斯拉却成了争议和抵制的代名词。曾经是身份象征的豪车,现在成了抗议的靶子、被砸的对象、被大规模抵制的品牌。短短三个月,特斯拉市值蒸发 8000 亿美元,比丰田、奔驰、大众、宝马加起来还多,直接跌成“汽车圈乐视”!曾经全球疯抢的特斯拉,现在居然 卖不动了……
全球抵制潮,特斯拉正陷入四面楚歌
这次的风波,特斯拉前所未见:
美国 - 特斯拉门店被砸,超级充电站被纵火,抗议者堵在展厅外。
德国 & 法国 - 马斯克公开支持极右翼政党,结果销量直接崩了。
加拿大 - 政府调查特斯拉,怀疑它造假销售数据骗新能源补贴。
中国 - 马斯克的政治立场影响不大,但特斯拉直接被比亚迪吊打,价格没优势、配置拼不过,市场份额狂跌 49%。
曾经又酷又潮的身份象征,现在成了“避之不及的争议品牌”,全球消费者纷纷绕道。
马斯克人设崩塌,成了特斯拉的最大累赘
马斯克以前吸引了一大批环保进步派,可现在因为力挺特朗普、支持极右翼,彻底把他们推走了。全球销量直线跳水:
德国: -76%
法国: -63%
加拿大: -70%
欧洲、澳洲市场也全线崩盘
就连中国,比亚迪都把特斯拉按在地上摩擦,销量暴跌 49%
不管在哪个市场,特斯拉都在被抛弃,马斯克曾让特斯拉腾飞,如今却在亲手把它摔下来。
马斯克作妖是一方面,特斯拉自身的经营问题更要命:
美国市场需求暴跌 - 高利率+汽车贷款违约潮,大家都不敢买新车了。
零首付、零利息 - 特斯拉为了冲销量,疯狂搞次级贷款,短期刺激买车,但长期就是个金融炸弹。
二手车价格暴跌 - 车主们发现,特斯拉二手卖不出好价钱,买新车的人更犹豫了。
Cybertruck变“笑柄” - 新车质量问题一堆、交付一拖再拖,市场热情越来越冷。
特斯拉已经不是那个“改变世界的科技公司”,而是一个销量焦虑、问题一堆的企业。
中国车企的机会来了!
特斯拉跌倒,中国电动车品牌正好上位!比亚迪已经全球领先,其他国产车企也在加速出海。欧美市场对特斯拉失去兴趣,中国品牌正好趁机杀进去。欧洲、东南亚、澳洲,都是潜在的掘金地。
不过,国产车企要解决一个大问题:品牌认知。不能只靠“便宜”打天下,必须让“中国制造=高质量”。
终极教训:CEO 不能乱来,品牌不能作死!
特斯拉的衰败,证明了过度依赖某个“明星 CEO”是巨大风险。
马斯克曾带领特斯拉登顶,如今他的作妖正在拖垮整个公司。
中国车企想全球崛起,必须走稳健路线,别搞个人崇拜, 靠产品和技术赢市场,而不是靠“老板人设”。
特斯拉还能不能翻身?目前来看,悬!
科技巨头“ALL IN”核能,谁掌握电力,谁就掌控未来!
“熊熊烈焰,始于微光。”
亚马逊、谷歌、Meta这三大科技巨头,正联手能源公司,计划到2050年把全球核能发电能力提高三倍! 在今年的 CERAWeek能源大会上,14 家跨国企业共同签署了一份核能支持协议,正式把核能列为未来能源战略核心。这波操作,和2024年纽约气候周上各国政府、金融机构集体力挺核能的声明遥相呼应。
AI太“吃电”,科技巨头只能靠核能续命?
这波核能热潮,背后推手是AI数据中心的“电老虎”本性。根据预测,到2030年,美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将占全国电力的 9%,科技公司如果不提前布局,未来怕是要交“天价电费”。
问题是:风能、太阳能虽然环保,但供电不稳定,根本扛不住AI数据中心24小时不间断运转的需求。而核能呢?零碳排放、全天候稳定发电,简直完美匹配!
于是,各大科技公司纷纷出手:
Meta 直接发起 4GW 核能采购计划,为未来数据中心做储备;
微软20年核能大单签好了,甚至还想重启三里岛核电站;
比尔·盖茨旗下的 TerraPower已经在开发全新一代核反应堆。
核能大翻身,中国迎来弯道超车的机会!
过去几十年,切尔诺贝利、福岛核事故让核能成了“敏感话题”,但现在,科技巨头直接砸钱支持,核能的地位开始逆转!
真正的游戏改变者,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(SMR)。
传统核电站太贵、太慢,动辄10年才能建好,投资上百亿,企业根本等不起。
SMR 体积小、成本低、建设周期短,还能像“搭乐高”一样模块化拼装,发电量300MW左右,适合大规模推广,比传统1GW级别的大核电站更灵活、更经济。
谁在 SMR赛道领先,谁就能拿下下一代能源市场。而目前,中国核电发展全球最快,在建核电站 24座,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总和,如果科技公司要找靠谱的核能合作伙伴,中国几乎是最佳选择!
核能风口来了!中国企业的三大机会
面对这波核能复兴,中国企业可以这样上车:
1. 技术合作:搭上科技巨头的快车
AI 数据中心缺电,中国的核能技术正好能提供解决方案!中国核工业集团(CNNC)、国家电投(SPIC) 等企业,有机会与科技巨头深度合作,提供核反应堆或核心零部件。
2. 抢占 SMR 赛道:提前卡位,抢占全球市场
西方国家才刚刚开始玩 SMR,而中国已经进入快车道。如果国内企业能率先量产,全球科技公司都可能成为客户,直接在下一代核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。
3. 数据中心吸引力:提供“低价稳定核能”,吸引大厂落户
科技公司如果真要建核能供电的数据中心,中国的科技园区完全可以提供便宜稳定的能源,吸引全球AI企业落地。电便宜,地租低,还能大规模建设,这简直是天然优势!
最终赢家是谁?未来科技之战,也是能源之战!
AI 的崛起,让科技巨头被迫“ALL IN”核能,风能、太阳能根本不够用。
亚马逊、谷歌、Meta计划到 2050 年让全球核能发电能力翻三倍。
SMR小型核电站成未来趋势,灵活高效,彻底改变核能行业的游戏规则。
中国在核能技术、核电站建设、SMR 领域全球领先,机会就在眼前!
未来 AI 争霸,不只是科技竞赛,更是能源之战! 谁掌握稳定、清洁的电力,谁就能主宰科技未来!中国,能抓住这次世纪级机会吗?
中国影响力
上周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持续增长,但同时面临更严格的舆论审视。尽管企业热度小幅上升,正面评价有所增加,但整体曝光度下降,反映出观众关注度的变化。本周期内,围绕中国企业的舆论主要集中在劳工权益、AI技术发展、全球扩张以及环保争议等方面。
核心趋势:
企业争议升温:舜天化工“结婚令”引发劳工权益讨论,华为欧盟丑闻导致国际公关压力加剧。
AI技术的双刃剑:DeepSeek与Monica AI的技术突破引发全球关注,但也带来安全与隐私的担忧。
国产车全球化提速:比亚迪进军欧洲市场,大众与亿咖通合作,推动中国智能座舱进入欧美市场。
基建与并购持续推进:中国企业在中东、中亚的基建合作深化,同时收购德国Volocopter,涉足飞行出租车赛道。
环保与道德风险:新能源电池供应链的强迫劳动指控,以及海外矿业投资的环境争议,成为西方舆论焦点。
整体来看,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、市场扩张的同时,也需应对外界更严格的审视和更高的合规要求。
高层洞察
美国劳工领域迎来新掌门! 2025年3月10日,美国参议院正式批准洛里·查韦斯-德雷默(Lori Chavez-DeRemer) 出任美国劳工部长。这位共和党大佬不仅在商业圈有深厚背景,还在劳工权益和企业利益之间走钢丝。对在美发展的中国企业来说,她的上任可能意味着: 劳工法规更严,工会势力更强,运营成本更高!
她的背景:从小镇市长到国家级决策者
查韦斯-德雷默的逆袭故事很励志!从俄勒冈州快乐谷(Happy Valley) 的小镇市长做起,一步步打拼进国会,最终拿下劳工部长的位置。她的风格是务实+亲商,但有点意外的是,她居然支持工会!她甚至力挺《保护组织权利法案》(PRO Act),帮助工会争取更多权力,这让不少企业大佬有点坐不住。但这也说明,她并不会完全按党派传统套路出牌,而是愿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。
对于在美开厂、投资的中国企业,她的上任可能带来三大影响:
工会势力增强:工会如果更强势,意味着劳工成本上涨,企业管理会更麻烦。
人才政策有机会:她支持技能提升计划,可能让技术移民更顺畅,对于需要专业人才的中国科技、制造企业是个机会。
贸易政策趋严:她虽然不属于“反华派”,但强调“公平贸易”,意味着美国可能更严格保护本国工人,对跨国供应链会有影响。
她对中国的态度
“我们必须和中国合作,但不能让美国工人的权益受损。公平贸易,就是要让美国工人有公平竞争的机会!”
这句话透露了一个关键信号 - 她不会特别针对中国,但也会确保美国工人在全球竞争中不吃亏。
中国企业该怎么办?
劳工部掌管139亿美元预算,专门盯着企业的劳动合规和执行,她上任后,监管力度预计只增不减。所以:
要有心理准备: 劳工法规可能会更严,成本会提高。
提前布局: 关注合规要求,避免踩坑。
灵活应变: 她的风格比较务实,适应政策变化快的企业可能会找到突破口。
总之,面对这位新劳工部长,中国企业需要未雨绸缪,保持灵活,才能在新规则下稳住局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