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明途周报
- Posts
- 美国经济的“虚胖型“增长? | 耐克逆袭进行时 | WWE女强人“解散”教育部
美国经济的“虚胖型“增长? | 耐克逆袭进行时 | WWE女强人“解散”教育部
明途周报 - 2025年3月25日

美国经济还稳吗? 还是在硬撑?
“风声鹤唳,草木皆兵。”
最近看美国经济新闻,就像在看一个“人格分裂”的人吵架:
一边是硬数据:就业、制造业、房地产都说,“还行,我还能跑”;
另一边是软数据:消费者信心、商业预期各种指数都在发出红色预警,“不行了,真不行了”。
哪边说的更准?这事儿还真不好说。
老百姓不信了,企业也在喊难
最直接的信号来自美国人自己:
密歇根大学和美国会议委员会的调查显示,大家对自己未来财务状况的预期,创了历史新低。
对通胀的担忧,飙到了近30年来的新高。
从达美航空到耐克,一大票大公司都在公开说:关税叠加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,企业和消费者两头都被压得很惨。
就连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都松口了,说软数据确实显示出“明显的担忧”,不过目前还没加息,先观望一下。
硬数据也不太硬,像在“强撑体面”
别看硬数据还没崩,但其实也已经“虚浮”了:2月新增就业人数放缓;零售支出出现疲软;制造业数据虽然好一点,但分析师们怀疑很多企业是在“提前下单”,怕的是未来关税上调。这就像你出差前猛塞行李箱,并不是想多待几天,而是怕到时候买不到需要的东西。看着热闹,其实是怕事。
更扎心的是:这些“经济数据”,本身也不太靠谱
别以为那些官方数据就真的科学严谨,我们来扒一扒背后的“操作方式”:
美国失业率来自美国劳工统计局每月对6万户家庭的调查。在一个3.35亿人口的国家,这个样本只占0.045%。
如果换算成一个5000人的小镇 (美国小镇平均人口),等于只调研了大概 2.24个人;
考虑到有33%的被调研家庭根本不回应,最后其实只剩下1.5个人的回答在决定这个地方的“失业率”。
所以你看到的那些宏观趋势,其实就是基于“咖啡馆聊天级别”的数据推出来的。
再看招聘数据(JOLTS),也是调研:每月联系大约2.1万家企业。但美国有3300多万家企业。覆盖面是不是有点小,大家自己体会。
说白了,美国的经济数据是穿了西装,但里面缝的是问卷调查、数学假设和猜测推演。靠不靠谱?你懂的。
对中国企业来说:机会和风险都藏在这“分裂”里
对中国企业来说,这种“表面稳、内心慌”的局面,既是风险也是提醒。尤其是那些要进军美国市场,或者和美国公司有合作的企业。如果你是做高端消费、零售、旅游酒店、非刚需商品的,这种情绪低迷很可能直接砸在你头上。B2B和制造类的合作短期可能还能挺一挺,但也得开始防波动。
供应链这边要特别注意:订单可能忽然多,过几周又骤减,一定要提高反应速度。金融和投资相关的同学,也该开始把消费者信心下滑这件事列入风险模型了。如果美国人不敢消费,接下来就可能看到进口变少、政策变保守,对中国出口来说是个警讯。
聪明的公司,其实现在就该准备两手策略:
一手是经济继续撑得住,我们维持现有节奏;
另一手是从2025年起进入衰退期,全球需求洗牌。
不管最后是哪种情况,你总得比别人先准备好,就像种地的农民,看天要变,早换种,才不会被突变打个措手不及。
说到底,美国经济这台“发动机”现在到底是真有劲,还是靠惯性滑行,其实没人能说得准。但我们能确定的是——别只盯着那些看起来“高大上”的经济指标,那些数字背后,往往是缩小版的现实,不见得能说明真正的问题。
耐克:跌倒了,但没趴下,逆袭正在进行中
“知耻而后勇。”
去年耐克过得挺惨,几个季度接连失利,市值一口气蒸发了250亿美元。但上周刚刚公布的2025财年Q3财报,终于让人看到了一点点转机:库存下来了,利润率稳了,线上打折也不像以前那样“撒币式促销”了。虽然营收还比去年同期少了9%,但公司整体的态度已经从“道歉式发言”切换到“动手干活”。
这波转折,靠的不是简单裁员省钱,而是老熟人回归——埃利奥特·希尔(Elliott Hill)。他是耐克的“老人”,在2024年底正式接棒CEO,替换了之前的科技派掌门人约翰·多纳霍(John Donahoe)。希尔上来就开始“整顿职场”,把耐克重新拉回到它最拿手的事:讲故事、谈情怀、拼运动。
他提出的“立赢”战略有四个重点👇:
经典回归+产品创新:Air Max 95 和 Vomero 5 这些老系列正在重燃热度;
找回批发渠道铁哥们:像 Foot Locker、JD Sports 被重新拉回“朋友圈”;
品牌讲故事回归情绪线:不是全靠算法堆广告,而是真正让运动员上镜、上心;
本地打爆计划上线:中国、英国、美国各有专属campaign,精准打动核心用户。
如果对比一下前任多纳霍那几年:搞数字化搞得飞起,但品牌形象却越来越“没感情”。砍渠道、砍产品、砍故事,全靠算法抢眼球。表面看起来卖得多了,实际上“品牌的存在感”却越来越弱。这给所有只看短期销量、忽视品牌长线价值的企业提了个醒。
耐克这波“起起落落”对中国品牌有啥启发?
正在“出海”的中国品牌,其实可以从耐克这波沉浮中学到不少东西:
🔹 别丢了灵魂感:耐克那会儿啥都数字优先,结果文化氛围没了、用户情绪断了。中国品牌出海时千万别被流量迷了眼,规模再大也不能变“透明”。
🔹 渠道关系不能断:多纳霍搞“数字闭环”,搞得批发商都寒心。很多中国品牌在海外也踩过这坑。要记住,美国市场是个讲“信任+合作”的生态,不是你说了算。
🔹 本地化不是喊口号,要真干:现在耐克把精力花在北京、上海、洛杉矶这些城市,说明:总部战略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“地面部队”有没有战斗力。出海企业得信任本地团队,数据重要,但“街头信息”更关键。
🔹 品牌是可以翻身的:哪怕摔得狠,只要还有品牌信仰和情绪连接,就能卷土重来。想想2020年的瑞幸咖啡,也能从泥潭里爬出来。耐克的逆袭路径,值得抄作业。
划重点:
这季财报说明——耐克的“文化回归+商业修复”开始见效了。“钩子”虽然还没飞回高空,但至少已经滑出了低谷。对那些想要走向全球的中国品牌来说,耐克的这段经历就是一本反面教材+实战攻略:
🧭 本地化扎根、真实讲故事、别丢品牌初心,才是长久破圈之道。
👀 想看更深度的复盘?
点击下方查看我们的完整版报告:从耐克如何靠运动精神起家,到多纳霍时期“数字转型翻车”,再到希尔如何强势回归、打组合拳逆袭,我们一一拆解,帮你看清品牌修复的逻辑与难点,在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市场里,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中国影响力
尽管本周涉及中国企业的全球讨论总量略有下滑,从2,667条降至2,566条(下降3.8%),但传播“能量”却大幅提升:社交媒体触达量暴涨10.7%,达到1,840万人次。这意味着虽然相关内容减少了,但“每条更有穿透力”——影响范围反而更广。
情绪层面稍有降温:正面情绪占比从6%微降至5%,负面情绪从21%略降至20%,总体情绪波动不大,但风向转折点出现在3月15日。当天,关于中国企业在赞比亚铜矿污染事件的报道成为热议焦点,单日触达高达676万人,是日均水平的三倍,也成为本周最大的声誉“雷区”。
本周围绕中国话题的情绪走向由多个事件交织推动:
前期舆论由环保负面主导:赞比亚污染事件引发大量对中资企业环保和责任的质疑,占据舆论前半段。
中期焦点转向科技赛道: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研发进展,以及比亚迪(BYD)相关创新话题开始登场,社交讨论切换至“技术硬实力”。
后半周情绪回暖:围绕中非基础设施合作的正面叙事升温,加上海信等消费科技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突破性表现,为整体声量注入利好情绪。
推动正面影响力的关键词包括:
核电池技术的新突破;
比亚迪超快充电池登场;
中国在纳米比亚、埃及等地的基建项目捷报频传。
不过,游戏内容监管、文化争议,以及在欧美市场对中国科技品牌的持续质疑(尤其是TikTok相关安全问题),仍为整体影响力蒙上一层阴影。
高层洞察
没错,说的就是那位WWE (世界摔跤娱乐) 的铁腕女强人Linda McMahon。这次她不是在摔跤场上出风头,而是在美国教育体系里掀起了惊涛骇浪。她正在主导一项激进提案:不是重组、不是改革,而是直接“解散”整个美国教育部。
根据新的总统行政令:
管理1.6万亿美元的学生贷款业务将移交给小企业管理局(SBA);
残障支持服务将归口卫生与公共服务部(HHS);
McMahon本人表示:“关键拨款不会受影响。”
但她的家乡康涅狄格州选民并不买账,批评声不断。尤其是学生援助部门刚经历一波裁员风暴,让人质疑这场“大手术”是否太过鲁莽。目前,相关法律诉讼正在增加中。
不过,这一周也不是全是“争议脸”。McMahon在另一件事上赢得了两党罕见的掌声——她出面斡旋,帮助哥伦比亚大学因改革反犹政策,重新获得被冻结的4亿美元联邦资金。这套“处理校园敏感言论问题”的模式,已经被其他高校视为模板开始研究。
这就是典型的Linda McMahon风格:不怕当反派,执行力强,商业逻辑挂帅。
中国商界为何要关注她?
别把McMahon当成普通官僚。她是把WWE打造成数十亿美元帝国的幕后推手,还是前美国小企业局局长,任内推动了乡村女性创业融资渠道的开放。现在,她把这套“裁员增效”的商业思维,直接套用到美国教育系统上。
对中国教育、投资、出海从业者来说,这可是地震级的变化,下面这些信号不容忽视:
留学政策将更“难琢磨”: 教育部职能被拆,国际学生政策的监管权可能变得更加分散。未来签证处理、政策变动更易“说变就变”,不确定性明显提升。
职业教育和B2B赛道全面放开: McMahon正在大力推行职业培训、学徒制、在线认证,美国教育体系正从“学历制”转向“实用导向”。这对中国STEM、AI类教育科技公司是个机会窗口——前提是你读得懂美国文化的转弯。
中美高校合作风险上升: 传统的中美高校合作项目可能会被“边缘化”。在与美国高校打交道时,必须重新评估其资金稳定性和法律风险,不能再盲目信任体制保障。
划重点:
Linda McMahon正以“商业逻辑”拆解美国教育部,把本该统一的大系统拆成多个联邦部门分头管理。传统的教育合作和政府支持模式面临挑战,但对灵活的科技教育、职业培训、私立教育玩家来说,这可能正是进入更开放、更市场化的美国教育市场的起点。
毕竟——擂台规则变了,打法也得跟着变。
总统行政令追踪
本周关键词:去中心化、成本削减、强矿业
本周,特朗普签署了多项重磅行政令,涉及政府结构、教育、资源安全、采购制度和司法体系等多个核心领域,释放出“去中心化+强干预”的混合信号。以下为重点梳理:
核心内容:将灾难应对与准备的主要责任,从联邦层面(如FEMA联邦应急管理局)下放到州和地方政府。
解读:加速灾害管理“地方自理”,联邦层级将逐步抽身,仅作支援。这对企业与NGO进入地方政府应急项目,是机会也是考验。
核心内容:正式启动“拆除联邦教育部”的政策框架,推动教育管理权回归各州,减少联邦干预. 这个改革最后可能还需要国会立法支持。
解读:教育行业重大权力下放信号。对国际学生政策、联邦资助项目等影响深远。传统高校与州外合作或受影响。
核心内容:动用《国防生产法》,鼓励本土关键矿产(如稀土、锂等)开采,加快审批流程,给予财政激励。加快联邦土地上的矿权审批;为本土矿企提供财政补贴与优先项目支持。
解读:为打造“资源自主可控”护航,中资矿业、新能源产业链或面临政策性壁垒升级。
核心内容:要求GSA(总务管理局)统一采购所有联邦机关所需的通用商品和服务。减少重复、提高采购效率、压缩政府成本。
解读:未来联邦采购清单更集中,入局门槛提高,但一旦中标,订单规模或显著扩大。
核心内容:要求司法部长对“无理取闹”的起诉行为进行处罚,尤其是针对政府的“恶意诉讼”。
解读:将影响非营利、环保、移民等领域对政府行为的司法监督力度,引发广泛争议。
核心内容:所有联邦部门需开放数据互通权限;30天内必须撤销阻碍信息共享的内部指令;特定联邦人员需获得“完整且即时”的访问权限,包括IT系统和未涉密资料。
解读:强化跨部门数据共享,加快数字化治理,但也提升了对数据安全与隐私监管的挑战。
📌 温馨提示:
行政令虽具行政效力,但并不等同于法律。一旦遭遇司法挑战,可能被部分搁置或完全阻止执行。